怎样引种欧美彩叶苗木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日期:2004-11-03 点击次数:720321
植物对于园林设计师而言,犹如颜料对于画家,如果没有足够的色彩,即使天赋其才,也难画出绚丽多姿的作品。中国的植物资源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真正运用到园林领域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加上我国林业育种相对滞后,尤其是彩叶苗木和观花乔灌木等具有强装饰性的品种在国内更是寥寥可数。单调的植物品种束缚了植物配置水平的提高,所以业内人士对新品种,特别是彩叶、观花乔灌新品种的需求强烈,引进国外性状优良的观花和彩叶乔灌木,前景十分光明。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欧美彩叶苗木的引种工作,现将一些心得与体会写出来,希望与大家互相探讨。
对于引种而言,最重要的是使该品种在引种地能正常生长,并保持其固有的观赏特性。因此,首先要对两地的生态条件和该引进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仔细分析。由于引进的品种在国内尚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有关专家也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数据和建设性建议,一切只有靠试验和探索。为寻求最佳方法,必须进行全面的实验设计,不厌其烦地进行各种对比试验。从种子的前期处理、催芽方法、育苗介质、病虫害防治到移栽成活、养护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上,分组试验,逐步总结。
种子处理
有些种子(如苏格兰金链花树)种壳十分坚硬,自然发芽率极低,因此在种子处理试验中,我们将试验设计为8组,每组利用不同的催芽方法,A组用浓硫酸处理1小时,B组用浓硫酸处理30分钟,C组用80℃高温处理,D组用40℃恒温处理,E组用20℃—30℃变温处理,其他三组用不同的低温处理,同时在各组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催芽药物,最后进行比较,选取其中发芽率最高的方法,分析利弊,加以改进。
发芽率主要取决于种子的质量、预处理和催芽方法,分组试验时最好的发芽率分别是:苏格兰金链花树80%—90%;多花篮果树30%—40%;加拿大紫荆70%—80%;欧洲红花七叶树90%—95%;美国红枫60%—70%;挪威槭40%—50%;加拿大糖槭20%—30%;北美红栎80%—90%;美国沼生栎70%—80%;欧洲红豆杉当年1%—2%,次年60%—70%;日本红枫当年5%—7%,隔年60%—70%;欧洲紫叶山毛榉20%—30%;克罗拉多蓝杉80%—90%;日本马醉木20%—30%;孔雀树60%—70%;欧洲大叶醉鱼草50%—60%。
最差的发芽率近于零,发芽后的成苗率视养护水平高低而定,一般损失率在20%以下就很不错。
育苗介质
在育苗介质的研究中,我们将泥炭、蛭石、珍珠岩、河沙、腐熟猪粪、蘑菇土、草木灰、黄土按不同比例设计了几个方案,并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启动营养,然后分别计算成本和观察小苗长势。结果发现:大田直播的要比保护地育苗的抗逆性强,根系发达,茎干粗壮,可以省去移栽的麻烦;问题是大田直播时,鼠害、虫害较难控制,除草成本过高,得不偿失。经反复比较,初步结论是小苗高度在20cm以前保护地育苗比大田直播效益好,20cm以后大田栽培比保护地栽培好,所以小苗应该在保护地育苗后及时移栽到大田栽培。
移栽
小苗经保护地或穴盘育苗后,在高度10—20cm时(视不同品种而定)必须及时进行移栽,“温室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一直在保护地或容器里长大的苗木茎干纤弱,抗逆性差,易发病,易倒伏,给以后的驯化栽培造成很大的困难。
移栽时需搭荫棚遮阳,像多花篮果树、欧洲大叶醉鱼草、美国红枫、挪威槭、加拿大紫荆、苏格兰金链花树等发根快、喜阳性植物,一般遮阳10—20天即可;欧洲红花七叶树、北美红栎、美国沼生栎、克罗拉多蓝杉等怕高温植物,第一年最好遮阳过夏,至9月初去遮荫网为宜,其他植物视情况而定。
小苗移栽时间一般以4—5月为宜,穴盘苗比裸根苗返青期早5—7天,成活率差距不大,一般在95%以上。一至二年生苗可于当年11月至12月或次年2—3月萌芽前移栽,裸根移栽费用较省,不影响成活率。定植密度因苗木生长速度而异。一般生长速度较快,发枝能力强的如美国红枫、欧洲多花篮果树、欧洲大叶醉鱼草等第一年每平方米9株,第二年每平方米2株,第三年每平方米1株为宜;生长速度较慢,发枝能力弱的如欧洲红花七叶树、克罗拉多蓝杉、加拿大糖槭、日本红枫等可适当密植;总的原则是有充分的光照,不相互挤压。适当的密植有利于苗木长高和控制杂草,过份密植则导致苗木瘦弱。
养护管理
养护主要是施肥、浇水和除草。幼苗期养护在保护地进行,以微喷保持土壤湿润,过干影响幼苗成长,过湿易发病;施肥以定期喷洒叶面肥为主,幼苗期一般人工除草4—5次,千万杜绝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哪怕是单子叶除草剂也能给幼苗造成危害,虽不至于死亡,也能使之萎靡不振,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恢复。
移栽后的大田养护相对较易,漫灌比浇灌好,表土不易板结(有条件使用微喷或滴灌更好),但应注意避开高温。可使用化学除草剂,但喷头需加罩,喷量不宜过大,尽量避免药液与苗木叶面接触,美国红枫、大叶醉鱼草、挪威槭、日本红枫等对草甘磷十分敏感,应特别注意。
大田追肥可<
--来源:【大众科学】